这样巨大的一场灾难,灾民如此之多,而且还是在京师发生的,一旦处理不好,很容易酿成民乱,这对朝廷的威信不利,对在位的兴德皇帝的名声更是不利,所以朝廷不进行救济是不行的。
幸好由于明时坊与崇文门外的商品集散地很近,所以在明时坊内购置房产居住的很多都是有产业的富商,即便不是富商的人家,在城内也或多或少有一些亲朋好友可以投靠,所以真正需要朝廷救济的人可能只有几千人。
但即便是几千人的救济规模,也是让人很头疼,因为天气寒冷,需要的物资很多,不仅仅是粮食,还有御寒的被褥和取暖的柴炭之类的物资,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地方安置灾民。
经过众大臣廷议之后,朝廷决定将城内外的各处宫观庙宇开放给无家可归的数千名灾民临时居住,并由顺天府和大兴、宛平两个京县负责具体的安置难民和发放赈济的工作。
至于赵鸿义这样进京赶考的举人,朝廷一时也顾不上来,唯有继续等待。
……
杭州湾,钱塘江入海口。两艘内河航船乘风破浪行驶在大海之中。
王庆禄抓着扶手站在前面一艘船的船头,镇定地看着前方,他的身后还有两个人,正十分警惕地朝四周张望着,这是王庆禄第一次带队前往嵊山岛的走私窝点运送货物。
自从外甥将打通走私线路这个任务交给他之后,他就奔走于各方势力之间寻找机会。凭借着多年闯荡江湖积累起来的人脉关系,他顺利搭上了洋山岛于老六走私团伙的线。
洋山岛他已经去过四五次了,每次带着四条船的货物上岛,除去成本和交给于老六团伙的“保护费”之外,他还能净赚三十多两银子。
洋山岛本身离陆地不远,勤快点的话,一个月能跑三四趟,利润加起来还算可以,至少比苦哈哈的打渔或者单纯的帮人运货都要强上许多。
不过于老六团伙收的保护费着实有点贵,极大地压缩了走私贸易的利润空间。
而按照赵鸿义的意思,他的主要任务不是赚钱,而是打通贸易渠道。这点利润相比起真正海贸的巨额利润来说只不过是小打小闹罢了,并不值得沾沾自喜。
于是王庆禄又通过以前的渔民老关系又搭上了嵊山岛这条线。
嵊山岛走私团伙的头目倪老三也是渔民出身,后来改行当了私盐贩子,也就是盐枭。以前王庆禄曾与他打过几次交道,感觉这倪老三的人品还过得去,做事讲究江湖规矩,算是可以合作的一方势力。
王庆禄提出双方合作的意向,正四处招徕走私客商前往嵊山岛进行贸易的倪老三也十分欢迎,双方一拍即合,王庆禄负责组织货源和运输到岸,倪老三负责提供港口和仓储服务,以及撮合客商之间的交易。
倪老三这边收取的“保护费”比洋山岛的于老六一伙要低三分之一,价格很是吸引人,于是渐渐地,琉球国和倭国的商人也都愿意到这边来交易,洋山岛的生意便不如以往那么火爆了。
不过整体走私贸易的规模还是太小,货物往往一运到岛上就被各路客商抢购一空,难以满足正常海贸的需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