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赵鸿义等人参加的文会是由一些松江府士子召集的,为首的竟然是与赵鸿义同案进学的府城人廖文瀚。
去年廖文瀚连夺县试、府试两次案首,到了院试眼看就要刷出小三元的成就了,没想到被上海县的吴斐然截了胡,抢走了院试的案首。
廖文瀚自然是十分不服气,不过考试成绩已定,他也只能忍气吞声了。
这次来南京参加乡试,廖文瀚正打算撸起袖子大干一场,夺回自己的“文名”,于是便联络了一些府城士子召集了这次文会,一来联络一下士子们之间的感情,二来讨论一下乡试的文风变化,三来也是想借这次文会多结交一下各地优秀人才,刷一下自家的声望。
赵鸿义等人来到秦淮河畔一家名为飞云楼的酒楼,酒楼的一楼大堂今天已经被廖文瀚包了下来,专用于这次文会。此时酒楼里已经坐了七八桌客人,都在那里喝茶谈笑,这些人大多是松江府来参加乡试的生员。
此时廖文瀚正站在酒楼门口迎接宾客,赵鸿义等人与廖文瀚见礼之后,便被他引了进去,与大堂内的在座众人一一引见了一番。
赵鸿义几人一路寒暄了过去,见人便打躬作揖,道一声久仰之类的,不过这些人里熟悉的并不多,很多都只是一面之缘,大部分之前甚至没见过。
过了一会,人来得差不多了,廖文瀚便吩咐店家上酒菜。
酒过三巡后,大堂内气氛渐渐活跃了起来,说话声也大了许多,众人都在高谈阔论,当然谈论的内容三句不离本次乡试。
一个姓邵的士子道:“在下听说本次乡试的主副考官已经于今日进城,并且入驻贡院了。”
“哦?不知是哪两位大人?”众人十分感兴趣,纷纷追问道。
“听说主考官是一位姓冯的翰林侍读,副主考是一位姓秦的翰林侍讲。”那消息灵通的邵秀才道。
“我也听说了,各位同考官就在这两日抵达金陵。”一个考生道。
“可惜我们不认识那些考官,就算是想揣摩一下文风也做不到啊!”有人感叹道。
“朝廷不就是防着这一手,所以才从京中派人过来做主考的么?”另一个道。
原来乡试主、副、同这三类考官都是由各地布政司和按察司会同巡按御史在本省教官中推举,而这些教官本身职位低微,大都是八九品小官,对主持本省行政、监察事务的大佬们只有听命行事的份,很难做到公平公正。
而这种由地方推举考官的模式也滋生了科举考试中的腐败问题,考生们的意见变得越来越大,不断有人建议由朝廷派遣京官到各省主考乡试。
于是后来便改由礼部选派进士出身的京官往各地主考,其中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四个读书人较多的省由翰林编修、检讨主考,其他各省则由六科给事中和礼部主事来主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