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人小心翼翼、目不斜视地从洪武门外路过,来到了千步廊东侧的六部办公区域。
说是六部,其实这里只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这五部,而刑部和都察院、大理寺一起被放在了北面城墙外。
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个主管刑狱司法的衙门被合称为三法司,因为当年朱元璋定鼎南京后,京城是严格按照天市桓的星象来建设的,三法司的位置要上应星宿,所以就被朱元璋丢到了城北太平门外的玄武湖畔。
一行人来到户部,赵鸿义将两个长随留在外面街道上,自己跟严家的管事一起走进户部大堂。只见大堂内十分嘈杂,各色人等川流不息。户部是出了名的事务繁杂,来这里办事的人员很多,这也是正常现象。
赵鸿义毕竟是第一次接触大明中央政府机关,一时毫无头绪,不知道具体应该怎么办事。
幸好有严家的管事在,那管事道:“赵公子请在此稍等片刻,待小的去问问。”
说着,便走到大堂内一个看起来不是很忙的小吏身旁询问,那小吏听罢便指了指另一个方向说了句什么,管事拱手道了谢,便回到赵鸿义身边说道:“赵公子,这捐监一事归户部捐纳处管,就在那边。”说完也指了指刚才那小吏指的地方。
“那我们过去吧。”赵鸿义点点头,便跟着管事一起往捐纳处所在的那间公房走去。
来到捐纳处,恰好今天没什么人,只有几个小吏懒洋洋地在桌案后坐着。
看到一身秀才打扮的赵鸿义走了进来,一个稍显年轻的小吏便问道:“有何贵干?”
赵鸿义拱了拱手问道:“不知捐纳入监是否在此办理?”
小吏道:“正是。可有文书?”
文书?赵鸿义一下子呆住了,从来没听说要什么文书啊!
一头雾水的赵鸿义只得问道:“不知要什么文书?”
那小吏一脸不耐烦道:“没有文书便回去开具了文书再来。”
见小吏这副模样,赵鸿义略一沉吟,便拱拱手道:“在下从未办理过这等捐纳之事,不知去哪里开具文书?还有这捐纳入监之事有何章程,还望小哥为在下解说一二。”说完便从荷包里掏出一个小小的银豆子,悄悄地塞了过去。
那小吏将银豆子接到手上掂了掂,脸色便忽然多云转晴,笑道:“这位相公,捐纳入监确实在此处办理,不过要在捐纳人原籍的县衙里开具公文才可以到部办理,若没有这手续,谁也办不了。”
听到这里,赵鸿义心里猛地就是一沉——要县衙开具公文,那还是绕不过鲍知县那一关!
如果鲍知县确实跟徐耀杰是一伙的,那他肯定是不会给自己开具这份公文的,那么这捐监之事岂不是要泡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