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虽然与修建上海城墙的时代相距了近百年,但古代社会的银本位制度使得通货膨胀并不明显,甚至有些时候还是处于通货紧缩状态的。也就是说白银的购买力和物价的变化不大。
按照这样的先例,如果要修筑跟目前的上海城差不多大小和等级的城池,至少也需要八万两银子以上,另外城内还需要修建各种官署衙门建筑,再加上赵鸿义设想中的江防炮台,总共花费至少应该在十万两以上。
“十万两银子对朝廷来说不算特别多,但也绝不是一个小数目,到处都要用钱的朝廷一向秉持的是能省则省的原则,所以想要朝廷点头很难。”苏谨行道。
这时苏惟钧又补充道:“父亲似乎还遗漏了一点,征地的费用还没有计算在内。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浦东的地有许多已经开垦成为农田,早已不再是无主荒地了,这里面不知有多少是各家缙绅大户的地,赔得少了他们可不会同意。”
听了苏惟钧的补充,赵鸿义有点哭笑不得,居然在大明朝就开始出现钉子户了么?
苏谨行点头道:“惟钧说得不错,此事要想通过,就必须获得各家大户的支持,否则即便是朝廷同意了,施行起来也是寸步难行。但征地之时必然又会使各家大户受损,这却是个两难的问题啊!”
苏惟钧继续补充道:“若是赔偿金额能令大户满意,朝廷那边必然又会因为花费过大而不同意,此事确实难办。”
一时之间,三人都陷入了沉默中,这个问题似乎没办法两全其美,一方满意了,必然会导致另一方不满意。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苏家父子很明显没有赵鸿义见多识广办法多,毕竟来自后世的赵鸿义经受过信息时代的社会新闻狂轰滥炸,各种各样的拆迁方案他都有所耳闻。
思索了一阵之后,赵鸿义忽然问道:“不知城里的各家大户是否都有参与海贸?”
苏谨行道:“据我所知,城里就没有哪家大户不参与海贸的,即便不像财大气粗的徐家那样直接派船出洋,也会像我们苏家这样当一个坐商,将大明的各种特产和货物卖给前来上海进行贸易的海外商人。”
“那就是说,各家大户在城里城外都有仓库和栈房等存放货物的地方喽?”赵鸿义接着问道。
“不错,特别是城外的码头旁边,各家都有不少仓库货栈用来临时堆放那些装卸的货物,在这次海盗袭击的时候,各家都遭受了不少损失,几乎无一例外。”苏谨行答道。
赵鸿义一脸神秘地微笑道:“那么如果将贸易的地点由上海城迁往那座新建的城池之后,他们原来的那些仓库货栈应该都没用了吧?必须要在新建的城池里重新购买地皮建造仓库货栈。而新建的城池是由谁说了算?里面的地皮又是属于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