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边都沟通好了,协议已经修改完了,你给你们法务看下,还有没有其他意见?”
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有点低沉:“算了,别忙了,你们来晚了。”
肖俊心中一紧,道:“什么意思?”
“去年我们跟历城签了总对总的战略合作;这次看我们拿地了,也找过来了。但你们是第一个嘛,我就让秦浩先拖着他们,谁知道他们直接找到集团了,现在集团要我们跟历城合作。”
“我靠,这不能啊。我们都谈好了啊,你们要是没意见,我们马上就可以上流程,我催一催,后天就能给你盖章。”
“哎,关键是,历城的诉求比你们还低。你们还要三个条线和一个联席总经理,他们只要一个工程条线就够了,其他的都可以不要。”
肖俊倒吸一口凉气——这个历城,为了做项目,还真是不挑。
“那你们什么意思?已经定了跟历城合作了?”
“基本定了。刚刚集团的投资总还在跟我们城市总通电话。因为毕竟之前签了战略合作,而且他们的要求确实也不高,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我正想给你打电话呢,你打过来了。”
“好吧。”肖俊明知这一切都不是张秋生所能左右的,他在公司内部也不过是小人物而已,只是他依然没有心情再听下去,直接挂断了电话。
一旁的杨勇和唐冰听完他的电话,再一看他的神情,便知事情出现了麻烦。
杨勇犹豫了一下,凑了上来,道:“俊哥,怎么了?”
“3-8号地块,星辉跟历城合作了。”
“啊?我们协议不都谈好了吗?”杨勇也是吃惊不小。
“谈好有啥用,又没盖章。历城找到了他们集团的人,要合作;而且他们的诉求比我们低很多。”
“他们什么诉求啊?”
“只要一个工程条线。”
杨勇无语。
虽然房地产联合开发逐渐成为主流,但各家却没有放弃自己对项目的操盘、控制或者参与力度。
若是合作家数太多,常规的营销、设计、工程、招采、成本、财务这六个条线不够分的,即便把物业、人力行政、报批报建拿出来,也是要尽可能多分两杯羹的——若占了项目公司股权,却只负责其中一个不痛不痒的条线,不管对公司团队的培养,还是品牌的输出,都极为不利。
况且,在当下这个融资环境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历城为了获得这个项目的参与权,占了百分之四十的股权,却只负责一个设计条线——这样的条件,若换了肖俊是星辉的负责人,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历城作为合作方。
肖俊搞不懂历城的投资逻辑是什么,但他知道,自己本来到手的项目,就这样飞走了,真是欲哭无泪。
他走进石斌办公室,把情况跟他一说,没想到石斌倒显得很淡然,反而安慰肖俊,道:“历城要做就让他做去吧,也没什么值得遗憾的。”
肖俊眼睛睁得老大,直勾勾看着石斌。
石斌继续道:“这个项目的利润率本来就不高,万一市场下行,或是销售节点出了问题,说不定就亏了。况且,你还要跟投呢,这个项目铁定亏钱,你愿意跟啊?”
肖俊这才想起来,上个月集团刚出了有关跟投的新制度——他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每个项目要跟投五万,即便按照现在算出来的2.9%的利润率,他的跟投也肯定要亏本。
从这个角度一想,肖俊的心情好了很多。
走出石斌的办公室,他刚回到座位上,便收到了郑云的问候:“听说3-8号地块,星辉跟历城合作啦?”
“你从哪知道的?”
“我当然有渠道,是不是真的?”
“是哎。”
“哎,可怜的肖老板,机械厂、3-8,已经连续丢两个项目了。”
“这是我丢掉的嘛?还不是公司不够支持。”
“好啦,再接再厉。你那开发路的项目怎么说了?”
说到这,肖俊才想起来,还有开发路两个项目呢。前两天张华还一个劲发信息问他进度如何了,他忙着拍地,一直在拖,这一拖,竟给忘了。
他直起身,问对面的杨勇道:“勇哥,开发路的两块地,方案好了吗?”
“好了。”
“测算做了没?”
“做了,我发你。”
十秒钟后,肖俊收到了杨勇发来的开发路两块地的方案以及测算。
他先看了下方案,觉得没什么大问题,便顺手转发给了郑云;然后又看起了测算。他先检查了一下指标的录入,再看了下勾稽关系是否调平,然后再看住宅售价和销售排布,最后才看关键指标的汇总表。
他看了看结果,心里有了数,便给张华发了条信息——首先,让张华与许文进行深入的沟通,确定项目是否要转让;然后,再让张华找许文要一下两个项目的土地合同、项目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等电子版文件,需要提前给公司的法务和财务审核;另外,让他提前约许文的时间,双方再就合作细节进行沟通。
肖俊发完信息,想了想手头上的项目,发现竟只剩下了开发路的两个项目,心里微微叹了口气。
这时,心头不再牵挂着项目,他猛地又想起唐冰的事情来;下意识抬头一看,竟没看到唐冰,便问杨勇道:“勇哥,冰哥呢?”
杨勇一直在整理近期的项目资料,一时也没注意唐冰的去向,便回道:“没注意。有事吗?我给他打电话。”
“不用了。等他回来再说吧。”
过了大约半小时的时间,唐冰回到座位上,脸色凝重。
他在小组的微信群里说,原来方才是林祥找他去谈话了,——沈阳公司那边因为人均效能不达标,正在考虑优化团队呢,更不可能这个时候增加编制了,所以唐冰想要去沈阳公司的想法算是落空了。
肖俊和杨勇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都有点错愕——他们是真没想到,沈阳公司的处境竟然已经这么艰难了。
万融前几年刚刚进驻东北市场的时候,手上同时有三个项目,年销售额能达到二十来个亿;没想到,这三四年下来,之前的项目逐渐售罄不说,这几年竟然连一个新项目都没有。
现在地产行业融资艰难,好不容易有点钱,都更愿意投到经济水平更高的长三角和珠三角。
俗话说“投资不过山海关”,看来集团对东北的投资已经开始收缩了。
抬头看看唐冰失落的神色,肖俊心中不忍,在微信中道:“要不再看看沈阳的其他公司?”
唐冰回道:“算了吧,其他公司估计也差不多。就算现在还招人,保不齐什么时候就撤销区域公司了,到时就被动了。”
肖俊默默无言。
确实,东北的房地产市场,相比事业单位的稳定,简直是天壤之别。若是只求一个安稳,去事业单位混混也不错。
跟他们在微信群里聊完,唐冰又出去打了一个小时的电话,最终当天下午跟公司提了离职。
当天晚上,肖俊、杨勇和唐冰三人在离公司不远的一个烧烤摊上,喝着啤酒,吃着烤串,述说着最后的离别。
唐冰举起啤酒,道:“俊哥,这将近一年的时间,多谢你不厌其烦地教导我,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肖俊好久没沾酒了,此时几杯酒下肚,项目得而复失的缺憾、同事离职的惆怅,再混杂着肖涵得病的悲伤,一时间情难自已。
他听唐冰如此说道,也不由动情道:“你是管培生,我带你是应该的。你以后回东北了,身处事业单位,可能工作会比地产清闲一点,但即便如此也不要放弃学习。就算不做地产了,也要把这一年学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运用到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去。”
唐冰点点头道:“嗯,俊哥,我记住了。”
杨勇插嘴道:“冰哥,以后回沈阳了,可别忘了我们。以后混发达了,说不定我就去投奔你了。”
唐冰讶道:“你老家不是江西的么?”
杨勇一摆手,道:“哎,这跟老家在哪有啥关系?不是都说地产不好做嘛,要是哪天,我们也缩编了,我没地儿去了,我到时投奔你去。”
唐冰心知他在鼓励自己,非但不反感,反而倍感暖心,昂首道:“好,要真有那么一天,你来沈阳,我管你。”
“好。”杨勇大笑一声,一仰头,将瓶中剩下的酒一饮而尽。
他们边吃着烤串,边喝着啤酒,时不时探讨一下行业局势,偶尔再吐槽一下公司领导,倒也快活。
路边的灯亮着,隔壁的世纪大厦还灯火辉煌,不知多少人在里面加着班;他们的身后,又不知有多少家庭,在为未来而担忧。
世界在变,局势在变,可不变的,却是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以及对不可预知未来的恐惧。
人们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长大,渐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