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了,少打官腔了。你将这些当地几文钱十几文钱就能买到的东西送到朕的案头上,总不会就是想让朕尝一尝了事吧。”
“皇上圣明,什么都瞒不过皇上的火眼金睛。”程韵夸起人来一点都不脸红。
“说吧说吧,少给朕灌迷汤。”皇上脸上带着笑意问道。
“我朝有每逢元旦、冬至、万寿节进贡礼品的惯例,一开始,这只是君主与臣子沟通的传统,并无不妥。然则时日一久,王公大臣们为了给皇上进贡巧立名目、搜刮珍奇,除了在各个地方选购采买金银玉器、书画古玩、绸缎洋货之外,送的最多还当属各地方的土特产,而这些土特产和微臣送的土特产却不相同。”
皇上又瞧了一眼礼单,问了一句:“有何不同呀?”
“微臣听闻,前朝有一皇帝,赞地方官进献的鄢陵蜡梅国色天香,实乃天下第一花,此后,整个鄢陵地方的百姓们就得好好种梅花,想偷着种点粮食都没有地方。满城腊梅的背后掩藏着的却是无数普通百姓一年又一年的青黄不接。”
“朕读史也曾读到过,当时只觉得那皇帝轻率。”皇上感慨道。
“微臣还听闻,先皇时期流行皇宫中流行鲥鱼宴,鲥鱼产于长江下游,在南京设有专门的冰窖临时贮存,运送途中每三十里一站,白天悬旗,晚上悬灯,送鱼人途中不准停留吃饭,只吃鸡蛋、酒和冰水,三千里路要在三天之内送达。”
程韵第二个例子举完后,皇上已经知道了程韵的意思了,“爱卿的意思是想让朕废除地方进贡的陋习,以免劳民伤财。”
“微臣以为,若能如此,天下大幸,百姓大幸。”程韵直愣愣的答道,一点都不觉得取消这些进贡会让皇上不开心。她了解皇上,一心想当明君,有人提议消除一些弊政,他高兴还来不及呢。
果然,皇上在程韵话音刚落下,便接着说:“是朕疏忽了,这些年,敬献给皇宫的例礼越发奢华,就算是普通的地方“土特产”,焉知背后所藏的血汗有多少,会良县的这个礼单不错,刚好给朝臣们敲敲警钟了。”
等程韵离开后不久,太子轩辕宸正好出现,皇上顺手将礼单递给了太子,太子嘴角微抽,说道:“这未免也太多了吧,父皇,咱们有几个肚子也吃不完这些啊。”
皇上被太子的关注点给逗乐了,说道:“满朝那么多官员,每人随便赏点就没了。你啊,这是什么脑子,看不出此礼单的深意吗?”
太子倒不是傻的,仔细瞧了瞧,赞同道:“这土特产若是如礼单所说,是当地随处可见的特色产品倒是不错,父皇可以一定程度了解当地的经济情况,比那些上贡金银宝物还有强占农田耕作的所谓特产好多了。”
皇上点点头,回道:“就是这个意思。”
次日早朝,皇上当朝让礼部尚书朗诵会良县的礼单,殿上的朝臣们在一听到“会良县特色腊肉,一斤二十文”的时候,底下就忍不住窃窃私语了,纷纷猜测皇上的用意。
老谋深算的洛阁老则是眼睛一亮,皇上这是打算把会良县的礼单当范本,让某些只知道奉承皇上而枉顾百姓利益的官员收敛收敛。若能如此,倒是好事一桩。
果然,等礼部尚书念完该礼单后,皇上笑眯眯的问道:“列位爱卿,听完这礼单,可有什么感想,请畅所欲言。”
话音刚落,立马就有一个御史跳出来说道:“臣恳请治会良县县令不敬之罪,此等粗鄙之物,怎可入皇上之口。”
紧接着,户部尚书左大人立刻反驳道:“扬御史所言差矣,各地岁末素有上贡特产之例,本意是让皇上了解地方风物经济,不为重礼媚上,只不过有些官员都忘了罢了。每逢岁贡,便四处搜刮奇珍,有时举一县甚至一州之力只为求皇上一句称赞,如此可谓本末倒置。臣倒以为,会良县此礼单送的恰当极了。”
那扬御史正要反驳,皇上却立刻接着赞道:“左爱卿所言甚是,恰逢岁贡,各地进献之物多有奇珍异宝,朕初初拿到会良县礼单,才恍然惊觉眼下的岁贡与当初设立岁贡之意背道而驰,今在朝会令礼部尚书朗诵礼单,是为提醒百官,也是为提醒朕,勿忘初心。着洛阁老和户部尚书理出章程,废除岁贡弊端,通过后晓喻在京及地方官吏。”
“皇上圣明,百姓之福。”整个大殿的官员无论心里想什么,面上都是齐声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