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楼聚了一场,陈仓的贫农富户都变得积极起来。人口多的最是高兴,大户人家虽然不满意,不过看着热情高涨的穷人,他们要是敢说一个不字,恐怕会被打死。
而全县最让人心心念念的水泥路和学院,也不负众望的开始动工了。当城门外的水泥路展开的时候,无数人都忍不住前去踩两脚敲两下,感叹神奇之处。当然,家有余钱的富商大户,也将水泥带回了家中,开始缝缝补补。早先动工的工坊,在俘虏的努力下已经进入收尾工作,然后积极的投入修路造桥和生产中去。
要问为什么俘虏如此积极,那还得感谢叶枫安排的伙食,麦粥小米粥喝够,还有大白馒头和咸菜一周还有一顿肉吃。这是什么神仙生活,以往只敢想象,往常饿粮草不够只能啃树皮野菜,只要吃不死的都可以下肚饱腹。
当然这需要海量的粮食,刘村的钱基本全部投入到粮食上了,一车车粮食从江南不断送来,又送到陈仓。他们走的时候又带走一车车的酒,然后到处彰显他们的富贵和赚钱的本事。
秋收之后,大量的辅兵和衙役出现在田野上,拿着新式的卷尺丈量土地,当场划分土地。根据记载,战国时期粮食多为粟米,亩产差不多平均200斤,秦始皇统一后战乱休止,一直到唐朝,亩产能上250到280。这里包括了豆类的亩产,战国是不种豆类的。折合现代的重量差不多330左右,这个重量的粮食现在能出粉八九成,古代粮食品种不是很好,出粉差不多一半。也就说面粉有150到180左右,古人舍不得浪费,麦麸也是日常食物,能吃的在两百斤以上。凭借古人的节俭度,差不多可以养活一个人至少半年左右,但这是极限情况,正常古人早出晚归一天两顿的情况,一个人也就四个月。这样一年麦子两熟,春麦和东麦一亩地合起来就是600到700的产量。
所以古代养活一个人就得一亩地,而一亩三分地的说法也正因此而来。一个五口之家就得五亩,这放在现代五亩地种的高产粮那都多余的喂猪。但古代也只能堪堪能养活一家人温饱,很少有结余,这就是古代的种子和现代培育的种子差距,而且这都还没算税收和上交地主的粮。为了能尽快让大家富裕起来,每一家多分一亩地,当是税收和结余,还可以种些豆呀菜的。尤其是油菜籽,必须让大家种植起来,养不起猪和鸡鸭,那菜籽油就是一种奢侈的荤腥。
而且,为了普及教育,白天劳动的百姓是没有多少时间去看书学习的,只有晚上有时间。刚好菜籽油可以作为煤油灯的代替品,这样可以吃可以照明的作物,必须家庭必备。等大家有了结余,喂鸡喂鸭喂猪也就能在明年提上日程,一切都会向好的地方发展,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