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中与荆州相继平定之后,大汉皇帝刘辩的皇位愈发稳固,坚不可摧,任狂风暴雨也难以撼动其根基。而在他身旁,蔡璟始终是他最为得力的谋士,二人常常在宫廷那雕梁画栋的宫殿中,对着摇曳的烛火商讨国家大事,直至深夜,烛泪堆积,仿若他们为国家付出的心血。
这一日,刘辩身着龙袍,身姿挺拔地站在宫廷的高台之上,望着宫廷外广袤的天空,眉头微皱,心中萌生出一个大胆至极且关乎大汉命运的想法。
长久以来,察举制度如同一只无形的巨手,被世家大族紧紧把控。在这制度之下,朝堂之上官员大多出身名门,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势力。他们在地方上垄断教育资源,使得寒门子弟根本没有出头之日,而朝堂之上,这些世家子弟往往相互勾结,结党营私,让皇权在官员任用上竟有几分被架空的态势,政令的推行也时常受到阻碍。
刘辩深知,若想真正让大汉走向兴盛,如同凤凰涅盘一般重获生机,必须打破这个局面。他深知改革之路艰难险阻,可能会触动各方利益,引发动荡,但为了大汉的长治久安,他决心已定。
蔡璟听了刘辩的想法后,目光炯炯,那眼中闪烁着兴奋与决绝的光芒。他们决定冒险进行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实施科举考试制。蔡璟改革的印刷术、造纸术,还有渤海书院的学子……都成为刘辩他们改革的底气。
这科举考试,由皇帝亲自出题,旨在选拔天下有才之士,无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都有机会入朝为官。这意味着选官用人之权将从世家大族手中夺回,牢牢掌握在皇家手中。
消息一经传出,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朝堂上下顿时一片哗然。世家大族们听闻后,先是惊愕,而后是愤怒。他们在私下里聚集,密室之中弥漫着紧张和不满的气息。
有的人大声斥责这是违背祖宗之法,有的人则担忧自身利益受损,密谋着如何阻止这一改革。朝堂上,大臣们分成了两派,争吵不休。支持改革的官员们认为这是大汉走向兴盛的必由之路,而反对者们则以各种理由来维护旧制,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刘辩面对如此巨大的阻力,没有丝毫退缩。他亲自召集大臣,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词,阐述科举制度的益处。他指出,科举能让更多有才能的人报效国家,为大汉注入新的活力,打破阶层固化,使国家更加公平公正。
他的话语如同一把利剑,划破了朝堂上的阴霾,让一些摇摆不定的大臣开始重新思考。同时,刘辩和蔡璟着手制定科举的详细规则,从考试的科目、形式到评判标准,都一一精心规划。他们深知,这是一场关乎大汉未来的战斗,容不得半点马虎。
然而,以司马家为首的世家大族,本就视权力如生命,怎会甘心让到手的利益溜走。他们暗中谋划,决定拉拢弘农王,妄图利用他来动摇刘辩的统治,进而起兵谋反。他们以为弘农王会被权力所诱惑,成为他们手中的棋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