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凸世界之我是金的哥哥

第184章 梦

混杂着些许湿咸气味的浪花轻轻扫上沙滩,激起了些许水雾,游荡的风卷起了那些许的水雾,吹拂在人的脸上,让人感觉好不惬意。

凯莉忍不住深深吸了两口气,毕竟这种混杂着大海的清新气味没有人会不喜欢,更何况凯莉这个第一次见到大海的女孩。

但此时此刻呆坐在沙滩上的一个小小身影吸引了凯莉的注意。

凯莉小心翼翼的走过去,只见一个头上竖立着两只小小的狼耳朵,拥有一头如同罗曼史般浪漫的黑色短发,同时还拥有一双如同世上中最为璀璨的红宝石狼眸的可爱小孩。

此刻他身上穿着一条过于宽大的白色衬衣,似乎可以盖过他的膝盖,他双手抱膝将自己的下半脸埋进膝盖间,一双眼睛直直的盯向大海的远方。

还没有等到凯莉开口,小孩似乎早有预料般说道:

“来了吗?”

凯莉微微一愣,小孩继续说道:

“你也是被我杀掉的吗?”

“对不起啊……”

小孩说完之后将整张脸埋入膝盖之中,语气中充满了愧疚与自责。

“长梦是一个坏小孩,没有听妈妈的话,长梦伤害了很多人,对不起……”

“对不起……”

海浪轻轻的扫上他的小脚丫,似乎好像在安抚他,告诉他做的一切并没有错,他只是遵守这个世界的法则罢了。

凯莉听闻眉头一皱,直接伸出手抓住他环绕膝间的手臂,将他向自己的方向一拉说道:

“喂!本小姐还没说什么呢!你在那一个劲的自我判定什么?你这不是没有伤害我吗?”

“你这种自我懊悔的行为有什么用?臭小鬼。”

“可…可是……”

“哪有什么可是可是的!这一切又不是你的错,本小姐看过你石柱上的画了,你这么做是为了保护你的家人吧”

“那么你做的一切都是对的,你道什么歉?你道歉了,你做过的事就会被抵消掉吗?”

“别傻了,认真起来对待他,与其在这傻傻的赎罪,不如背负这份罪孽好好的活下去!”

凯莉说着说着突然气不打一处来的,死死的捏住眼前小孩的包子脸,不知为何,她此时此刻只觉得非常的来气。

“吃…吃套乐,偶会豪豪的哦下据的。(知…知道了,我会好好的活下去的)QAQ”小孩像是求饶一般,哀求般抓住凯莉的手,脸庞不断的被凯利拉伸,头上的两只狼耳因为疼痛有些可爱的抖动着,表情显得可爱又滑稽。

凯莉看着他的模样,不知道为何好像产生了熟悉的感觉,耳尖微微的浮起一抹微红。

轻哼一声,便放下了被她蹂躏的双颊通红的小孩。

凯莉看着委屈巴巴,揉着脸颊的小孩,心情不知为何舒畅了几分,随即开口问道:

“小孩,你叫什么名字?”

小孩有些胆怯的缩了缩脖子,这副模样与外界的某人有七分,不,有九分相似。

只见小孩有些唯唯诺诺的退后了两步,委屈巴巴的望向凯莉,支支吾吾的开口道:

“我……我叫作祈夜长梦……”

“但现在我似乎好像叫做……乌”

人气小说推荐More+

诸天:自遮天崛起
诸天:自遮天崛起
吾有一刀,可斩天骄。吾有一剑,可镇诸天。天帝出,镇世间,刀逆乾坤斩光阴!登天路,踏歌行,弹指遮天!自遮天崛起,于万界成帝!
徐一亿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
复活
本书记述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奸姑母家中养女、农家姑娘卡秋莎·玛斯洛娃,导致她沦为妓女;而当她被诬为谋财害命时,他却以陪审员身份出席法庭审判她。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当时社会却有典型意义。小说一方面表现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主要方面则是借聂赫留道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
(俄)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中)
战争与和平(中)
《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名着,位居“世界十大名着”之首,作品共四卷。作家以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为中心,描写了俄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英勇场景,同时也探索了贵族阶级的历史命运问题。小说围绕着鲍尔康斯基等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以四个家庭的主要成员的命运为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描绘了俄国的社会风尚,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
(俄)列夫·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