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话一出,颜直瞬间暴怒,猛拍案几。
案几应声而碎,吓得边上的宫人,跪地求饶。
穿越过来,颜直切身体验过这世家盘剥后,百姓的惨状。
犹太人至少还愿意卖五十万马克的面包,给人些许希望。
可在这隋朝末年,世家、官员不卖粮食,却高价售卖观音土。
观音土吃多了可是必死,完全不给活路。
见颜直这般模样,颜师古继续开口。
“有些话,朝臣不敢提,但如今陛下贵为天子,世间主宰。”
“事关我颜家江山,有些事情,只能靠老夫告知陛下。”
听完颜师古这番话,颜直大概知晓其这般贬低世家的目的。
联想到孔颖达、颜师古联合杜如晦在天竺,施行新政。
颜直再次板起脸,不愿再与两人闲扯,开门见山,占据主动。
“朕听闻,二位用新法,帮助杜爱卿将天竺,治理得有声有色。”
“两位这般功绩,你说朕该如何奖赏?”
铿锵有力的话语不带一丝温度,冰冷的杀意溢于言表。
孔颖达、颜师古两人,知晓事情败露,心中慌乱无比。
原先以为的泼天功绩,此时却成了他们致命的罪状。
颜直在欧洲的雷霆手段,他们可是知晓。
他们所做之事,可大可小。
若是放到明面,必死无疑。
他们的生死,已然掌握在颜直手中。
此时不是狡辩的时机,两人跪地认错,极为诚恳。
“属下知错,属下急于为陛下分忧。”
“犯下如此大错,恳请陛下饶恕!”
听着两人这番言论,颜直差点气笑了。
但此时,他还真不能拿这两人如何。
在如今,以宗族为主的时代,两人的名望颇高。
又手握笔杆子,享有绝对的话语权。
贸然处置,必定鱼死网破,不是明智之举。
但被人这般玩弄于鼓掌之中,还想借他的手,除去世家。
这股恶气,颜直如何都不能咽下去。
正思考着,如何处置这二人之时,方听孔颖达缓缓开口。
“陛下,属下虽有过错,但一切都为了陛下,为了我圣新王朝。”
“属下有一计,可帮助陛下以及陛下子孙后代,长治久安,治理天下。”
颜直低头瞧着跪在脚下,丝毫不见慌乱的孔颖达。
圣新王朝如今的局面,要想治理天下。
只能从儒家子弟和世家子弟中选择。
相比于狼子野心,善于经营的世家,颜直更信得过儒家。
虽说书生误国,但至少国家还在。
一旦让世家做大,积蓄力量,武装自己,这才是祸国之源。
强汉之后的魏晋南北朝、盛唐之后的五代十国。
无不印证世家门阀、武将,对君权危害极大。
此刻,颜直倒是很想听听能让他子孙后代,都能长治久安的良策。
“说来听听!”
孔颖达跪直身子,一副骄傲的模样,缓缓道来。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舍身成仁,杀身取义。”
“此我儒家二圣,毕生所求的终极思想。”
“但自从大周灭亡之后,礼乐崩坏。”
“我儒家信奉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直至今日,只剩孝字可言。”
“若要长治久安,必先重塑规则,复辟周礼。”
听完孔颖达这番;老生常谈的长篇大论,颜直极为反感。
虽说,孔颖达的话没有任何错处。
但这话,谁都可以说,但从他孔家人口中说出,目的性太强。
自春秋战国之后,人们一次次刷新道德底线。
直到司马懿洛水之誓后,司马家代魏自立。
世人所能信奉和推崇的,便只有孝字。
李密出师表中,那句“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更是极尽嘲讽,杀人诛心。
待到宣武门之变后,连这唯一的孝字,都已经名存实亡。
看了眼正准备继续长篇大论的孔颖达,颜直出声呵斥。
“说重点!”
孔颖达看了眼一旁低着头的颜师古,心中无奈。
为了儒家的兴盛,看来这千古骂名还得他们孔家来背。
但面对颜直那张年轻的不行的脸,话到嘴巴,始终难以启齿。
犹豫再三,孔颖达微微一叹。
“属下的治国良策,便是将陛下抬入儒庙。”
“继孔孟之后,成为我儒家的第三位圣人。”
“陛下成为我儒家圣人后,天下读书人,必定扞卫陛下的江山。”
“世间大儒、年轻俊才,必定会全心全意,帮助陛下治理天下。”
“……”
说到后面,连孔颖达自己都说不下去了。
一旁的颜师古,更是一直低着头,始终不发一言。
作为颜家子弟,孔颖达的提议,对颜家来说,百利而无一害。
此时若插嘴,必定会让后人诟病。
毕竟,今日之事,必定会被记入史册。
颜直瞪大眼睛,望着眼前这两位当代最有名望的大儒。
这是他穿越以来,听到过的,最为骇人的马屁话。
这是连脸都不要了!
虽说,立朝之初,颜直借助圣人的名头,笼络人心,建立圣新王朝。
但是,对于入儒庙为圣,还是排在孔孟之后。
颜直就算做梦也不会梦到这般离谱的场景。
但转念一想,孔颖达这话虽然滑稽,但确实可行。
一旦他被抬入儒庙,入庙成圣,在这信奉天地君亲师的时代。
只要百姓读书习字,他便占了“君”、“师”两个大名头。
世间读书人,必定誓死为他卖命。
就算日后,颜家丢了江山。
只要世人还念三字经,学习孔孟之学。
必定有人,会帮助颜家夺回帝位。
毕竟,颜家有圣人为帝,乃是最为正统,已经成为一种信仰。
孔颖达自认姿态已经放得极低,抬入儒庙成圣。
这是天下读书人梦寐以求之事,古往今来,能做到此的,屈指可数。
面对这般千古美名,颜直却还是这般不乐意的表情。
如今,箭在弦下已不得不发,孔颖达轻叹一声,继续开口。
“此事,属下已经安排好,儒家上下皆已认可。”
“待到陛下回到新城,属下会带着群臣联名上表。”
“定不会让陛下,受人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