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设立"都转运盐使司“的地区共有六个。
该司主官为知同,副使为判官。
品级虽不高,但却是天下第一肥缺。
各区盐场设有盐仓大使和副使,掌管盐场的储盐,以及支出食盐给盐商;
另有批验所大使和副使,负责查勘验盐的真伪及数目;
又有盐库大使和副使,负卖收纳课款,监理库存;
另有经理、出纳、知事等下层官员办理文案以及辅佐主官行使职能。
能够在盐场占有一官半职,那都不是寻常人。
盐业获利极丰,在中央和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营私舞弊和私盐泛滥现象,为此,朝廷制定出一套机制对其进行监管。
朝廷设有巡盐御史,定期赴各盐区巡视,重点是打击私盐,清查库存,督促税款。
这些来自中央的特派员位高权重,为了防止上下勾结欺瞒皇上,任满一年就会换掉。
巡盐御史通常被派往沧洲和江浙淮一带巡查,因为这些地区产的盐占了全国的大头。
洪武三年,朱元璋创立了\开中法"。
在明朝盐政中,盐引是核心。
盐引是一种以粮换盐的兑换券,归户部统筹。先由商人运粮食到指定的地方,换取盐引,再凭盐引到指定盐场支取食盐,然后便可发售。
明初,北方边境大量屯兵,后勤补给的压力很大,官府每年都要投入很多人力物力财力运粮。
采用开中法的目的,就是利用盐之专卖,吸引商人运粮到边镇。很多巨商为了节省运粮成本,干脆招募农民到边地垦荒种粮。
这正是朱元璋想看到的。
盐引贯穿整个食盐销售活动中,没有盐引的盐就是私盐,贩卖私盐就会受到严厉打击。
贩盐,尤其是贩私盐,获利实在是太高了,形形色色的人奋不顾身投入其中。有权的用权,有钱的用钱,又没权又没钱的就拼着一条老命。
盐政是一张大网,中央、地方、边镇牵涉其中,畸高的收益使得贪赃枉法之举层出不穷。
边镇私卖盐引、虚开盐引,地方官员和盐商狼狈为奸挂官盐的幌子,干着贩卖私盐的勾当,盐帮与海盗、倭寇相勾结,从海外走私大量。
凡此种种,令私盐泛滥成灾。
盐价高得离谱,老百姓吃不起盐,灶户和盐丁穷得活不下去,朝廷赋税大规模流失。
洪武七年,洪武十一年,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先后三次整顿盐务,关了一批,杀了一批,剿了一批。
每次大刀阔斧整顿之后,能消停一两年,但过不了多久又会故态复萌。
原因很简单,能够拉出来祭刀的都是漂浮在水面的小鱼小虾,真正的大鳄无人敢动。
即使强悍如老朱,也只能揣着明白装糊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