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鹄买卖监生名额的案子至今还在审理,雍王为了迎合皇帝、彻底躲开悬在自己头上的那把刀,近来做尽了对宁王不利的坏事。
若是顺应宁王这封奏折实行裁军,那他连月来做的这些事岂不是白忙一场?即得罪了宁王又没达到目的,偷鸡不成还蚀把米。
雍王坚决不能让这种事发生,所以毫不动摇地持反对意见:“儿臣以为奏折上的这些数字和数额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极有可能是宁王随意编造出来的,父皇切不可相信!”
弘景帝非常能理解雍王怀疑这封奏折真实性的初衷,说句关起门来的话,雍王最近的所作所为都是在他的默许下进行的,包括他授意五城兵马司不准茶楼说书唱戏。
但不可否认他这番说辞也很有道理。
北境现在究竟有多少兵力、无回坡一战损伤具体是什么情况等等,只有宁王最清楚,随意编造几个数字向朝廷骗取与实际不符的军费对他来说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
“丞相以为如何?”弘景帝向朝中最具影响力的丞相征求意见。
张甫礼抚着花白的胡子思索片刻,沉吟着道:“老臣以为二位殿下所言都甚是有理,朝廷决意裁军,而宁王恰到好处地支持了朝廷的决议,可谓君臣一心,可喜可贺。”
太子暗骂丞相就是只会和稀泥的老狐狸,这番话乍一听感觉他不偏向任何一方说了句奉承皇帝的废话,可往深了想想又字字句句都别有深意。
朝廷决意裁军,宁王“恰到好处”的支持裁军,摆明是踩了宁王一脚支持雍王的意见。
弘景帝悠悠地点了点头,也不知听没听出丞相话里的暗示,点了兵部和户部的人继续说说看。
兵部尚书看完奏折之后就一直在琢磨宁王对北境将士在册人数和实际人数的描述,与兵部这边掌握的情况几乎相差无几,所以若只论需要裁掉多少人,他觉得这封奏折的可信度非常高。
至于裁军需要准备多少赏银……兵部尚书把目光投向了户部尚书。
户部尚书也在心里默默盘算宁王要发放给阵亡和老弱伤病的将士们多少赏银,意外发现宁王罗列的数额十分逼近户部能承受的极限、又恰巧在他们能承担的范围内。
这些数字如果没有经过仔细推敲是绝对算不出来的,宁王恐怕是真的想请旨裁军。
“所以两位爱卿都觉得宁王是实事求是,并没有漫天要价?”弘景帝帮他们归纳总结。
两位尚书不敢断言,直说事关重大,要回去再查一下归档的记录重新好好算一下。
弘景帝心里却有了底,同时也油然而生出一种朝廷在以小人之心度宁王的君子之腹的感觉,脸色那叫一个难看。
丞相十分了解这位自己侍奉了二十多年的帝王,宁王这封奏折来得实在太是时候、诱惑力太强了,强到他都想不到皇帝该找什么理由拒绝。
可就这样“顺了宁王的心、如了宁王的意”,朝廷先前的所作所为就和跳梁小丑一样,收了宁王的“施舍”还失了民心,到头来还要按照宁王的要求乖乖把银子送过去……
别说皇帝不甘心,连他都觉得不能便宜了宁王。
丞相思忖再三,决定贬低宁王给皇帝个台阶下:“陛下,老臣以为裁军一事有两个关键,一是奏折上所述的数字和金额是否属实可行,另一点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