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简直就是摆明了在说这笔军费会被贪污啊!
曹谏之瞠目结舌,丞相当场咳得撕心裂肺,连太傅和晋国公也一脸严肃。
明若昀的关注点却在他那句“被宁王孤零零的留在邺京求学”,心说我是被我爹“留”下来的吗?我是被你爹扣下来的好么。
还有什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他怎么不知道自己还有个兄弟叫曹谏之?
贺九思你不好好读书就别引经据典了好么?我真拜托你了。
贺九思突然觉得鼻子有些痒抬手摸了摸,表示:“别误会,本宫的意思是,朝廷使银子的地方那么多,有地方要修河堤、有地方要赈灾……马上冬天就要到了,指不定要用到哪里去。
所以你不懂朝政就不要在这里高谈阔论说什么赋税裁军的,这都不是你该操心的事,有这闲工夫不如专心研究学问,好好想想该怎么赢了这场清谈会。”
九皇子你自己连成语都用不准,还劝别人“专心研究学问”,你是怎么做到的?
再说九皇子你自己不也是国子监的学生吧吗?这么希望寒门学子赢好吗?
国子监一众学子一脸不赞同地看着贺九思。
他们这些人和恩生还有那些用了不正当手段进国子监的贡生可不一样,他们都是正经八百通过国子监的层层试选入学的,平时在学堂里和其他人是井水不犯河水。
说白了,他们就是国子监的脸面和底气,要让曹谏之等人赢了,他们自己都没脸面见人。
雍王气得脸红脖子粗,他就知道贺九思要来捣乱,亏他刚刚有那么一瞬间还感激他把周老先生带来,简直是引狼入室!
还有外面的侍卫都是干什么吃的,不是严令禁止他们把这小畜生放进来吗!
把守的侍卫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雍王确实吩咐他们要拦住九皇子不让他进,可他也吩咐过如果周老先生来了不必通传直接放行啊!
一个给进一个不给进,这两个人一起来的他们能怎么办?
曹谏之被贺九思羞辱得体无完肤,只觉得被对手“鼓励”了是他平生受过的最大的侮辱,愤懑之下终于把最开始引发这场清谈会的问题当众提了出来。
“既然如此,敢问九殿下如何看待恩生可以蒙父祖官品恩惠、不必考试直入国子监上学?”
这个问题贺九思拒绝回答,因为他和芸芸恩生一样,都是蒙恩入学,甚至他比恩生享受的特权更多,他在国子监里走路都是横着的。
但有一件事他可以很确定地告诉曹谏之:“宁王和那些尸位素餐的贪官污吏不一样,明世子恩生的资格是他应得的,你不该针对他。”
明若昀抬头看着背对着他的人,深邃的眼底潜藏了一丝连他自己都不明白的情绪。
他又一次被贺九思维护了。
算上之前在御前、在街上、在雍王面前……贺九思好几次都以绝对强势的姿态站在他前面回护他,为什么?
就因为他是他的伴读?这个理由未免太牵强了些。
明若昀想不明白,贺九思一开始选他当伴读根本就是为了惩治报复,直到今天他们时不时还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在暗地里较劲。
可每次他遇到困难,贺九思都会恰到好处地出现,并且不论对错都坚定不移地站在他这边,虽然事后他总是和自己嘴贱,可他保护了自己是不可忽略的事实。
贺九思你脑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明若昀看不透,总不至于是“我的人只有我能欺负”的心理在作祟吧。
明若昀心里一阵别扭,顺着贺九思给他的台阶走下来,低垂着眉眼痛声道:
“博州地处中原,曹解元生在太平盛世没见过战争有多残酷,鞑靼人茹毛饮血骁勇善战,每次交锋北境都有无数将士有去无回。
弘景二十年的白麓之争,云州向幽州增兵十五万,最后才只回来六万人!
父亲说当时死的人太多都来不及安葬就要准备迎击下一次攻城,很多人到最后连一张裹尸的草席都没有,有的人干脆连尸体都找不到,只能当荒野上的孤魂野鬼……
曹解元四肢健全不担心以后会生活艰苦,可那些侥幸活着回来的残兵怎么办?他们连料理自己正常的生活都困难,让他们告老还乡无异于自生自灭……”
一片沉寂。
如果说明若昀之前慷慨的陈词叫在场的朝臣们对他的才学产生怀疑,那他此刻与曹谏之的争辩又让他们生出了恻隐之心。
尤其晋国公和叶太傅,他们一直是不赞成皇帝裁军的那一方,现在知道了将士们真实的处境,立场更加坚定了。
雍王和丞相却不以为然。
北境登记在册的将士足有二十八万三千七百六十二人,户部每年给他们的拨银几乎占了全年税收的大半,万一他们实际根本没有这么多人、万一宁王拥兵自重,他们简直就是白给他们送银子养虎为患。
两方学子们感受着太学殿里令人窒息的气氛,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他们为了今天的清谈会准备了一箩筐的辩题等着施展,不论是提问还是被问都做好了万全的准备,结果一开场就被曹谏之带偏了题,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坐在这里的意义是什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曹解元如何理解老子的这句话?”
占了雍王位置的周老在众人沉默之际缓缓开口,他从来了之后就没说过话,突然打破沉寂一下子就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丞相和太傅等人也不约而同思考起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