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台汗招待大明使者的宴会开了整整的一天。双方在其乐融融的环境中,签订了互市的协议。
每两个月的初一到初五这五天时间,在甘肃镇以北张掖河边的靖安堡外进行贸易,虽说是市场,但市场的外围筑有夯土的城墙,土城外有敌楼和烽火台数座,皆有明军把守。鞑靼前来互市的人员不得超过二百人。并且要提前一个月呈报贸易的物资清单。
明朝则由茶马司的官员根据鞑靼的物资清单来准备兑换物资,价格当然是双方提前谈好的。只是一斤茶叶能换多少马多少羊,这都跟市场价格无关。全凭二王与阿台商量,说白了就是看谁的拳头大。
拳头大的是哥哥这句话在这样讨价还价的场合下,那就是唯一不变的真理。
虽然双方一开始都很缺乏信任感,但是至少开启了互市之后,边境上的冲突就此结束。明朝也获取战马这种稀缺物资,西北的明军也得到了休整。
鞑靼阿台汗也是没办法,与大明做买卖,自己能拿得出手的就只有战马,毕竟牛羊大明自己也不缺。反倒是中原的盐、茶、铁器这些工业制成品都是草原上稀缺的,既然被大明垄断了,那王佐把价格定得高一点,阿台也只能接受。
在与草原民族的对抗中,大明早就摸索出来了一系列的套路。
首当其冲的就是经济制裁,草原上有马、有牛、有羊,但是没有盐、没有铁、更不可能有茶有酒了。一切工业制成品全依赖进口,这就是典型的产业单一化。一旦中原王朝掐断了官方的出口贸易。草原政权再想要这些物资就只能通过走私,或者抢劫。
走私容易吗?想从蒙古高原进入中原,能走的地方就是那几个山口。中原人又不傻,在这几个山口建上要塞一堵,那这些草原飞车党立刻就从公路赛变成越野比赛了。先不说马匹爬山容不容易,就算好不容易到了山顶,还要面对草原民族的天敌—长城。
长城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每个地方都是烽火台和能够行马的长墙。长城在大部分地区就是建在山顶的一堵简简单单的矮墙,也并没有兵马守备。然而就是这简单的一堵墙,就拦住了蒙古人的所有希望。
人可以翻过去,马怎么过去呢?要想人、马都过去,不外乎只有一个办法,把城墙凿开一个缺口。作为国家级的建筑,砖上都还刻着工匠名字的建筑,是几个蒙古人用镐头一凿就能打开的吗?
明军虽然不会在这些地方长期驻军,可是每日的巡逻是必不可少的。城下的蒙古人热火朝天凿墙的时候,也许墙的另一边早就站了一堆看热闹的明军了。
“嘿~兄弟,在干什么呢?”
“嘘~别问,我们正在凿墙呢。”
这样的场景是否太过奇幻了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