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贼,开局成为路飞发小

第329章 我特么真爱你啊

“没错...”

白运看时机想继续说,那边躺地上的罗宾意识恢复,呜呜了两声。

“哎!罗宾!!”

路飞立马过去,白运又只能把话先收回去。

“导航员小姐...她被带走了...”

白运盘到路飞脖子上。

路飞则手伸过罗宾脖子,将她半撑起来,这样好受些。

“慢慢说。”

“娜美被那个神带走了?”

“带到哪去了?”

这是很重要的问题,罗宾却摇了摇头,因为她确实不知道,但她知道,艾尼路的目的是把整个空岛从空中砸下去,她把这件事告诉了路飞他们。

“那么,艾尼路一定会出现在黄金钟所在的地方,那是唯一一次阻止他的机会。”

“要是错过了...”

罗宾没有继续往下说,因为不用说也明白。

爱莎握紧了拳头,大喊道。

“放心吧!!”

众人视线移到她身上,她却转头看着一个方向。

“我能感受得到,这岛上有两个声音在移动。”

“一定是娜美和艾尼路!!”

白运闻言,不由得心生羡慕,天生见闻色就是好啊,范围还这么大,艾尼路还是靠着响雷果实才扩到这么大范围的,果然,天赋命运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路飞顺着爱莎看的方向也一同看去,眉毛斜下,眼神变得凶狠。

“带我去他们那里!!”

........

方舟箴言上。

艾尼路和娜美说着柯尼丝在天使海滩大闹的事情,但眼下他已经觉得无所谓了,就算天空居民知道他的真正目的又怎么样?

不过是抱头鼠窜,最后也难逃一死。

看着高座之上的大笑的艾尼路,杀人对他来说仿佛碾死蚂蚁一样,娜美心里不断想着要逃离这里。

而这时,艾尼路的笑声戛然而止。

他感受到了路飞他们的到来。

“请问...发生什么事了吗?”

娜美问道。

艾尼路从高座上下来,走向外面。

“没什么。”

虽然说没什么,但艾尼路表情很不开心啊。

娜美见状不敢再问,只能默默跟上去。

........

方舟箴言甲板处。

艾尼路一闪,闪到了围栏上,风吹拂带动了他的耳垂和腰带,裤子。

“果然,来者不是刚刚那五个幸存者中的任何一个啊...”

“真让人生气,看来我的预言有误。”

“咦?”

娜美听着艾尼路的话十分不解,可接着就听见一道她无比熟悉的声音传了上来。

“你就是那个叫艾尼路的混蛋吧!!!”

“咦!!”

娜美激动地泪珠挂在眼眶上。

“路飞!!!”

只见底下,路飞一身破烂衣服,脖子盘着一条蛇站着屹立着,对着艾尼路怒目而视。

来的路上,白运已经把艾尼路的响雷果实能力和见闻色能力给路飞说得清楚了。

“把我的伙伴弄成那样!!我要揍飞你!”

路飞说道。

艾尼路居高临下,眼神睥睨。

“你的伙伴?你说的是哪个草包?”

人气小说推荐More+

诸天:自遮天崛起
诸天:自遮天崛起
吾有一刀,可斩天骄。吾有一剑,可镇诸天。天帝出,镇世间,刀逆乾坤斩光阴!登天路,踏歌行,弹指遮天!自遮天崛起,于万界成帝!
徐一亿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
复活
本书记述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奸姑母家中养女、农家姑娘卡秋莎·玛斯洛娃,导致她沦为妓女;而当她被诬为谋财害命时,他却以陪审员身份出席法庭审判她。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当时社会却有典型意义。小说一方面表现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主要方面则是借聂赫留道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
(俄)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中)
战争与和平(中)
《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名着,位居“世界十大名着”之首,作品共四卷。作家以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为中心,描写了俄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英勇场景,同时也探索了贵族阶级的历史命运问题。小说围绕着鲍尔康斯基等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以四个家庭的主要成员的命运为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描绘了俄国的社会风尚,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
(俄)列夫·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