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的秦使,也不再伪装身份,他果断地撕去了游学士子的外衣,漏出了实为秦王特使的本来面目。在稍微的错愕和些许的震怒之后,面对坦诚以待,重点是手拿橄榄枝的秦王特使,即秦昭王的邀请信函,荀子果断地放弃陈见,接受了秦使立邀他入秦的提议。
所谓“自古儒者不入秦”,但是此时被齐国给靠边站的荀子,年龄已经很大了,可他的学说主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任何一个列国的国政中实施过,实在是一大憾事。况且,作为思想家和学者,布道于世的历史重任,较之那些虚的、偏见占大多数的规矩,简直是日月和烛光的差距。荀子想做一下最后的努力,把他潜心研究和改进的学说带入战国一哥的辖区,索性就同意入秦。
很快的,带着布道重任的儒学大师——荀子,就随着秦使来到秦国。
这个时候的秦国庙堂,魏冉已然被罢免,张禄为秦相。秦使明白,虽然他策划了天下闻名的一代大儒荀子入秦,但这个巨大的功劳,在可能给他带来高官厚禄的同时,也可能是要他小命的催命符咒。秦使悔不当初,让王稽先一步把张禄带给了秦王,所谓一步迟、步步迟,事已至此,他要为自己准备一条后路。
于是,在和荀子从齐国出发之前,秦使就发出了两份一模一样的密奏,一份通过外交渠道到了相国张禄的手里,一份通过秦国遍布列国的谍者机构,到了新任候正孟韬的手中。当然,到了孟韬的手里,就是到了秦王的手中。与此同时,秦使还特别准备了两份记载荀子学说主张的书简,在上报秦王的同时,也夹带的专门孝敬了新任秦相张禄。
而秦昭王在这个时候,经过罢免魏冉事件,已经对张禄非常的信任,所以在他收到秦使密报的时候,就把自己前番差密使入齐国,寻找贤才的事情告诉了张禄。早已对此事心知肚明的张禄,虽然对秦王之于他的信任深受感动,但心中深深地危机感却是挥之不去的。可是,即便是心中已经惊涛骇浪,但他的演技却是一流的,他在真情流露的表达了对秦王信任的感激之后,又在秦王的面前如实的做了一回高参。在把他的学识渊博体现出来之后,又禀奏了一些儒家的之于战国实情、虚浮于世的一贯主张。
就这样,王宫内苑,庙堂之高,君臣二人在秀了一番君明臣贤的好戏之后,张禄第一时间回到了他的相国府,开始仔细研读会来事的秦国密使,在给秦昭王密报的同时、夹带的专门孝敬他的荀子学说主张书简,他要赶在荀子面见秦王之前,把荀子学说中的漏洞和务虚部分给找出来。张禄可不希望,他九死一生才得来的相国大位,被儒学大师荀子给夺了去,即便是在秦王的心中种下一个“此人当用”的种子,从而在将来对他的相位造成一定影响,皆是他万万都不能允许的。
张禄知道吃夜草长膘的,秦昭王也不含糊,在如实告知张禄荀子入秦的实情之后,在几乎全盘接受了张禄“儒家不实在”的谏言的基础上,秦昭王还是仔细的研读了密使上报的荀子学说竹简,并且还扩大到了一些孔子和孟子的儒家经典着作。不过读着读着,深受法家思想影响的秦王就有点起意思了,所以在后来见到大师荀子之后,虽然敬重,但是言语还是带有一点失望的生硬。
视线回到荀子这边,他在跟随秦使一路策马入秦之后,不是立马入宫见王,而是先到市井之地游历了一番,借以体验和观察秦国老百姓和低级官吏们的工作以及生活。半年之后,荀子方才一路绿灯,在一日常朝之上面见了秦昭王。
大学者的待遇,在秦国也不能有所改变。秦昭王一改高高在上,面见臣子的俯瞰姿态,赐予荀子朝堂中央正位,和他相对而视的尊贵长案坐席一套,让荀子安坐说话。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荀子,理所当然的秉持了儒学前辈大师孟子,傲视君王的大学者风范,面对秦国庙堂满满的一大殿包括秦王在内的听学之人,他这个讲学老师则毫不客气,安然就座。
看到荀子坐定之后,秦王早已经等待不急,于是不搞虚套,直接问荀子道:“儒者,对于人世间的国家来说,没有什么益处吧?”
一开场就是这么毫不客气的一句,换了谁都会感觉难堪的。如果是儒家的亚圣孟子,估计就会直接开骂了。但是荀子,却非常例外的,对秦王的无礼言辞没有发作!因为他这次是抱着出仕为官,践行他的儒家治国理想而来的,且低头时还需忍下这口浊气的。
荀子平复了一下情绪,从容应答道:“儒家是效法古代的圣明帝王、崇尚礼义,要求臣子谨慎守职而极其敬重他们侍奉的君主的人。儒者如果出仕为官则能使政治清明,信义远播于四海;身居民间,则可使民俗淳美,人人自律于国家教化之中,所以儒者对于国家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