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长公主与现在的太子并不算亲厚,因为她出嫁时,为她送嫁的并不是现在的皇后。
真正为公主送嫁的,是死去的王皇后。
在长公主看来,皇后娘娘当真是个很好的长嫂,待人善良,不争不抢。
如果说能在那位长嫂的眼中看到什么,大概就是——神性的悲悯吧。
可惜她坐在皇后的位置上,在这吃人不吐骨头的皇宫里,长嫂的性格并非是什么好事。
王皇后出事的时候,阖宫内上上下下的宫女太监,甚至还有许多受过皇后恩惠的妃嫔,都不愿意相信皇后会与侍卫私通。
就连一直传言与皇后从小便不对付的邵贵妃,听见这个消息也是皱着眉头说了一句不可能。
宫里的人都知道,皇后娘娘心善,她不会随意的打骂宫女太监,逢年过节还会给他们银钱允许他们出宫探望。
可,皇帝不信她。
人们常说,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便会悄无声息的滋生在人的心里。
那时长公主刚成婚不久,与驸马阮杵辞了皇帝,去江南游玩了一年,也是在游玩的过程中,夫妻俩怀了阮月。
夫妇二人所休养的地方,是江南一个风景秀丽的村庄,消息闭塞,皇城里的事很难传过来。
等她带着孩子和驸马回到皇城时,后宫已经变天了,先皇后私通侍卫,最终羞愤自缢,淑妃摇身一变,成了中宫皇后。
她顾不得产后身体虚弱,顶着倾盆暴雨,去了皇宫。
可惜她看到的,是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
坐在那个位置上的,好像再也不是她敬重的兄长,也不是长嫂的多年的结发丈夫。
而是天下最尊贵的帝王。
她在御前声嘶力竭的为长嫂辩护,可皇帝根本不听,最后竟叫人将她撵了出去。
陛下有旨,长公主冒犯天威,责令闭门思过三个月,非得召,不得进宫。
很多年后,一个叫叶烬明的皇子从皇城内出征匈奴,长公主这才知道,原来那个孩子根本就没有死。
当时皇宫里知道这桩丑闻的宫人几乎都被处死,所以没人得知已然被传身死的叶烬明是如何捱过去的。
大家只道,此人有着非人的铁血手腕与谋略,据说领兵赴边疆时不过才十几岁。
黑压压的大军在身后严阵以待,为首的少年一身金甲,眼神坚毅,腰间的长剑熠熠发光。
为他饯行的官员都认为二皇子此去必死无疑。
匈奴生性残暴,我朝派了许多名将,围剿多年无果。
这小皇子长的细皮嫩肉的,怕是叫匈奴大军填牙缝都资格都没有。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数月后竟传来了这么多年来,为数不多的捷报。
"报——陛下!匈奴大军已全部投降,我军一举夺得胜利!士气高涨!"
世人只知道,最后一战,统领匈奴的大将军呼延灼乐被年仅十八岁的叶烬明斩于马下,而后被砍掉首级,挂在了叶烬明的长枪上。
主心骨一死,余下的匈奴残兵军心不稳,只好举旗投降。
和谈时,匈奴以割裂十座城池,每年朝拜都要向我朝进献良马数百匹,粮食数万担,珠宝玉器数十箱为条件,换取叶烬明收兵。
帝心大悦。
而后不久,先皇后事件的真相终于水落石出。
原是因为后宫里有位不得宠的妃子,嫉妒帝后琴瑟和鸣,遂设计陷害皇后。
诬陷皇后,欺君罔上,满门抄斩。
此事一出,皇帝对昔日发妻的孩子似乎多了些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