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上一章一样,发错失误,可直接跳过。
抱歉抱歉!
……………………………………
下面是宋蒙“襄樊之战”的历史描述,感兴趣的也可以看一下。
序……
襄阳之战是蒙古帝国统治者消灭南宋政权的一次重要战役,是中国历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关键一战。这次战役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将阿术进攻襄阳的安阳滩之战开始,中经宋吕文焕反包围战,张贵、张顺援襄之战,龙尾洲之战和樊城之战,终因孤城无援,咸淳九年(1273年)吕文焕力竭降元,历时近6年,以南宋襄阳失陷而告结束。
在襄阳之战时,宋军巧妙的应用了地形优势,成功的阻止了蒙古军的投石兵器的猛烈攻击。然而蒙古人找到了阿拉伯的兵器专家,改进了投石兵器的攻击距离和准确率,顺利的攻下了樊城,襄阳苦于后无援兵,内无粮草,宣布投降。
过程
忽必烈即位(是为元世祖)后,国力日盛,为实现其灭宋夙愿,采纳宋降将刘整提出的先取襄阳、樊城、浮汉入江、直趋临安(今杭州)的建策,于至元五年九月,派都元帅阿术、刘整率军进围襄、樊。后以枢密副使史天泽主掌军务。
襄阳、樊城地处南阳盆地南端,依岘首山(今襄阳南)而峙,夹汉水而立,跨连荆豫,控扼南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且城坚池深,仓储丰厚,是南宋军事重镇。蒙古军针对襄、樊设防情况,知道强攻很难取胜,于是采取四面筑堡、长期围困、水陆阻援、待机破城的战法。
遂筑堡于鹿门山(今襄阳东南)、白河口(今襄阳东北),切断宋军南北联系,对襄、樊形成包围。
时南宋权相贾似道把持朝政,昏庸腐败,怯战乞和,曾与忽必烈订有割地称臣的密约,故不派得力将领率兵增援。
因此宋军虽有几路援兵,守将吕文焕也多次出击,终未能改变被困局面。
六年三月,宋京湖都统张世杰率马、步、舟师援襄、樊,与蒙古军战于赤滩圃(今襄阳东南汉江上),被击败。七月,宋沿江制置副使夏贵率水军5万,战船3000,乘秋雨水涨,送粮援襄。
至鹿门山后,以一部兵力佯从东岸林谷间进攻,亲率主力趋新堡(蒙军围襄阳,筑十城,此为其一,在襄阳东南十里)。阿术识破其谋,待其进至虎尾洲(今襄阳南),突出奇兵,水陆夹攻,击败夏贵,俘杀宋军2000余人,缴获战舰50艘。
十二月,蒙古军为扼制宋军由汉水入援,又筑城万山(今襄阳西)以断其西,立栅灌子滩(今襄阳东)以绝其东。
七年三月,蒙古军为加强水上作战能力,在万山西练水军7万人,造战船5000艘,并筑实心台(今东敌台)于汉水中,上置弩炮,以断宋军水道,对襄、樊威胁日甚。
吕文焕为摆脱危局,以步骑1.5万人,兵船百余艘,突袭万山堡。
蒙古军万户张弘范先按兵不动,俟宋军深入,则击鼓奋击,一举获胜。宋军突围尝试遂告失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