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代中期以来,明朝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这依赖于明朝强大的商品制造能力和生产出来的丰富商品。
明朝商品拥有千百年间发展起来的精湛工艺,质量优良。
而且当时许多日用品生产技术为明朝所专有,占据了有利的市场垄断地位。
由此导致国外大量的白银流入明朝,按理说国家经济世界第一,百姓应该都过上好日子。
明中叶以后,财富逐渐向江南一带靠拢,有钱的大多是官宦之家和商人,那些有钱的商人也会花钱买官,让族中的人担任当地的父母官。
而且,他们都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大量囤积黄金白银。
黄金白银不拿出来流通,市场自然死气沉沉。
大明空有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白银储备,而不善加利用,存放白银的仓库甚至比存放粮食的仓库还要多,由此国家经济反倒被拖了后腿。
这样一来,百姓生存环境便越来越恶劣,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就像王铭正这厮,只是个王府长史,短短一年便能聚集大量财富。
只因为什么,他手里有权,他能把权换成白花花的银子。
这两万多两白银放出去,每户十两,便能够维持三千多户普通百姓一年的生活开支。
只可惜,古代不像现代,拿个身份证就可以全国各地到处乱窜,也可以找自己喜欢的工作,太祖朱元璋他禁止农民进城打工,规定所有老百姓只能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内活动。
百姓唯一能够改头换面,光宗耀祖的事情就是科举,但科举考试哪有那么容易,贫苦百姓靠科举翻身的例子少之又少。
毕竟普通百姓不能像那些富贵人家一样,整日吟诗作对,诵读四书五经,普通百姓还要劳动养活家人,哪有那么多时间来学习呢。
而且,朱元璋还制定了森严的等级制度,搞出了职业世袭,军户世代是军户,农户世代是农户,铁匠世代打铁……反正你祖宗是什么,你就是什么。
农民只能种地,商人只能经商,铁匠只能打铁,军户只能当兵,官员按照规定干好自己的工作,无论谁都不能越界。
在明建国初期,这样的好处还是挺多的,因为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效率自然很高。
但朱元璋没想到的是,人是会变的。
虽然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但老子能当兵打仗,儿子就不一定了,就算儿子也会,孙子呢。
所以,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朱元璋想建立一个人民各司其职的国家,想法是好的,但结果往往不尽人意。
百姓不能进城打工,一旦碰上天灾,土地没有了收成,那就等同于失去生活来源,加上缴纳不起赋税,只能成群结队大批逃难,洛阳城外那几千流民就是例子。
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百姓越来越穷,而富绅商贾银子多得无处堆放。
而作为缴纳赋税的主体农民,逃难的越来越多,没有人纳税,国库空虚,国库一空虚,皇帝又加重赋税,百姓日子更加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