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除夕
我的老家在辽西农村,记忆中,除夕总是充满着快乐与温馨。
除夕是一个特别的日子,经过腊月二十多天的紧张忙碌,被称做大年三十的除夕也就到了。
按老年的规矩,除夕这一天,禁忌很多,刀剪之类的利器如非必要,都要收起来,做为家财的象征,这一天的水和垃圾是不往外倒的,说话口无遮拦的小孩子,也会被大人提前拎着耳朵嘱咐几遍,不能说类似于“伤、病、死、鬼”之类的不吉利的话。此外,还不能背靠窗台。至于两口子或家人之间闹个别扭,这一天也不能由着性子发脾气,可不是嘛,大过年的,一家人有啥话不能好好说呢,真要是破马张飞地吵上一架,怕是这一年都不会顺当啊。
除夕这一天,村里的家家户户都会起得很早,全家老小要在这一天穿上新衣服,若是有本命年的,除了穿上红背心儿、红裤衩儿、红衬衣、红衬裤、红袜子之外,腰间还会系上一条标志性的红裤带。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天,全家人还会充满仪式感地洗上一回脚,然后再换上一双脚底绣有“踩小人”字样的新袜子,当然了,这样做也是有讲究的,就是以此来祈求在新的一年“小人退避三舍,君子鼎力相助”。
吃完早饭,女人们便开始为午后的除夕大餐做准备,东灶锅里烀上大块肉,西灶锅里蒸上开花馒头,伴着弥漫满屋的肉香和蒸腾的热气,那些自备或从集市上精挑细选的食材会被一双双巧手切丝、切段,砍块儿、切片儿,一番忙碌之后,灶台便会被十碟八碗的半成品菜环绕起来。
女人们忙着备菜,男人们也闲不着,热烘烘的火炕上放张大桌子,将大红的对联翻铺,用毛刷子刷上浆糊,随后便哟嗬着满地撒欢儿的孩子们拎出去贴在门框上。
下午两点半左右,女人开始在灶台忙碌起来,伴着热油爆响,一盘盘香味扑鼻的除夕大餐便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端上了大饭桌!
约定俗成,下午三点是除夕大餐正式开始的时间,开饭前,一家人要举行庄重的祭祖仪式,先将各式菜品及饽饽点心等供品奉于祖宗牌位之前,然后按长幼尊卑,依次焚香叩拜。
祭祖仪式结束后,人们会在院中过道儿撒些芝麻杆儿(象征着走在上面的人来年生活如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然后,便会在门口放上几个威力实足、响声震天的二踢脚(双响炮),孩子们也会跟着点燃一串“噼啪”作响的小鞭儿,在这之后,除夕大餐才算正式开始!
除夕大餐前放炮似乎也是一种仪式,它仿佛是在向周围人宣告——我们家准备开饭过年啦!
除夕大餐是人们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记忆中的菜品有:
冰糖银耳、糖拌西红柿、凉拌豆皮儿、凉拌杏仁黄豆、凉拌萝卜丝儿、凉拌黄瓜丝儿、凉拌心片、蒜茸猪肝、香油辣菜(芥菜)丝儿、香油拌酱黄瓜条儿、香油猪耳丝儿、咸鸭(鹅、鸡)蛋、皮冻儿、闷子儿、血肠、白切肉、绿豆芽炒韭菜、 蘑菇炒鸡肉、蒜苗炒肚丝儿、圆葱炒鸡蛋、白菜炒木耳、肉炒黄花菜、芹菜土豆丝儿、尖椒干豆腐、炸花生米、炸黄花鱼、炸千子(面做的炸品)、炸丸子、酱排骨、酱驴肉、酸菜氽白肉、小白菜氽丸子、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红烧肉炖干豆角、鲫(鲤)鱼炖豆腐、牛肉炖萝卜、羊肉冬瓜汤、菠菜粉丝汤等。
当然了,这些菜品要根据家中人口数量和各自喜好选定,并不是要全上齐的。
菜品丰盛,自然也少不了酒水,女人们会喝度数低的果酒,男人们则钟爱纯粮酿制的浓烈小烧儿,至于孩子们,酸甜可口的果子露则是他们的最爱。
夜幕低垂,吃过饭的人们会在家中所有房间亮起灯,按照老年的说法,这叫长明灯,长明灯也叫长命灯,整个晚上是不能熄的。
长明灯一亮,整个村庄也就亮了起来,伴着家家户户门前的红灯,人们的心情也随着欢快起来,这时候,即使平时一脸威严的长者,也会露出难得的笑容,伴着糖球儿、花生、毛嗑儿(葵花籽)、冻秋子梨等零食儿,老爷爷品茶,老奶奶顺气儿(用扑克牌占卜一年十二月的运势),男人打牌,女人唠家常,男孩儿放小鞭儿,女孩儿欻嘎(ga三声)啦哈(ha四声),伴着阵阵欢声笑语,时间老人也仿佛停下了匆匆的脚步,与人们尽情地分享着这难得的快乐时光。
家里欢欢笑笑,外面也是热热闹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