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格沃茨:万机之神崛起

第498章 这打人柳可太打人柳了

这把短剑有着用鲨鱼皮鞣制的剑鞘,大小和重心根据战斗修女的体型进行过严密的调试,虽然只是一把应急用的武器,却依旧是杀人封喉的凶兵。

芙拉吉尔抱着这把对她来说有点太大了的剑,开心地对面前的大修女说道:“谢谢你,修女姐姐。总有一天,我会带着它,骄傲地站在你的面前。”

“我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帝国公民。”赫敏在罩袍上擦去血迹,轻轻摸了摸小女孩柔软的白金色发丝,起身对刚从昏迷中醒来的老师点了点头,消失在了扭转的空间之中。

她幻影移形了。

抱着巨大的短剑,芙拉吉尔久久地凝望着天空,喃喃说道:“你们是我们的英雄……”

————

大不列颠地区。

霍格沃茨原址那深达三千米的大坑,已经在佩图拉柏和他子嗣们的努力下,重新建立起了一座高耸入云的城堡。

这座从地底建筑群比地面塔楼更加庞大的建筑,已经正式成为了阿斯塔特新兵们的培养基地。

至于惩罚者肩背上的城堡群落,将在这届学生毕业之后全部进行必要的技术改装,包括但不限于安装虚空护盾和更多更庞大的火控系统,以及一整套爆矢子弹和链锯剑的生产线。

原本宽广舒缓的草坪几乎都被改建成了训练场地,身穿力反馈甲的新兵们正在傲然挺胸站立于其上,在老兵们的带领下进行日常的训练和演习。

这些已经开始初步接受改造手术的新兵们,从早上四点开始崭新的一天。

起床后立刻整理内务,并对帝皇的雕像和画像进行祈祷。

四点半在小队长的带领下开始进行体能训练和射击训练。

七点进食混合了陶钢碎屑的蛋白粥和丰富无比的肉食,同时还要伴服魔药研究所生产的高浓度维生素片。

七点半到上午十二点进行文化课程的学习,成绩不佳者将被延后改造手术的时间,只有全优者才能从新兵毕业。

进食午餐后,十二点三十分到十八点整,他们将被关闭力反馈甲的动力骨架,进行一系列对凡人来说足以致死的高强度体能和对战训练。

晚饭后,十八点三十分到十一点,进行无辅助的夜间射击和搏斗训练,受伤者将被用于实习医疗修女的战地救治训练。

出于这一点,所有新兵夜间训练时都绷紧了神经,因为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身体交给下手没轻重的实习医疗修女,她们在黑暗中因操作失误而造成的疼痛,有时候甚至比伤口还要剧烈。

十一点三十分,洗漱完毕的新兵们回到各自的宿舍中,再次对帝皇进行祷告,同时维护自己的武器和装备,确保机魂愉悦。

十二点三十分,熄灯,在熏香和颂歌的包裹下进行三个半小时的深度睡眠,这对已经接受了改造手术的新兵来说已经足以恢复精神和活力,去迎接新一天的磨炼。

虽然这块土地已经遭到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但是所幸禁林周边的草地依旧茂盛柔软,甚至可以没过欧姆的脚脖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诸天:自遮天崛起
诸天:自遮天崛起
吾有一刀,可斩天骄。吾有一剑,可镇诸天。天帝出,镇世间,刀逆乾坤斩光阴!登天路,踏歌行,弹指遮天!自遮天崛起,于万界成帝!
徐一亿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下)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
复活
本书记述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奸姑母家中养女、农家姑娘卡秋莎·玛斯洛娃,导致她沦为妓女;而当她被诬为谋财害命时,他却以陪审员身份出席法庭审判她。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当时社会却有典型意义。小说一方面表现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主要方面则是借聂赫留道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
(俄)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上)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至1877年。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
(俄)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中)
战争与和平(中)
《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名着,位居“世界十大名着”之首,作品共四卷。作家以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为中心,描写了俄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英勇场景,同时也探索了贵族阶级的历史命运问题。小说围绕着鲍尔康斯基等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以四个家庭的主要成员的命运为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描绘了俄国的社会风尚,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
(俄)列夫·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