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好。我不止一次发现:放低期望值通常会给你好结果。
电台直播之后,歌迷会影响力又扩大了不少,单位的年轻人无论来自何部门,十有八九是歌迷会成员。我和光也成了“明星人物”,走到哪里都有不相识的人和我打招呼。
一次去医院看病,那个已过而立之年的医生看了我病历卡上的名字,居然问我是不是电台节目中那个歌迷会的嘉宾。我只能承认,这下可好,病都不诊,只顾跟我了解歌迷会的事情,说他们医院也有很多人感兴趣,还在我病历上留下他的电话号码……让我哭笑不得。
同时“乐友”歌迷会也逐步走向正规,每月一期的排行榜刊物增加了歌迷互动的副刊,内部乐库资料也大大扩充,磁带品种几乎囊括最新港台(部分欧美)的新专辑和精选集。
歌迷会管理人员构成也顺理成章,像一个小型公司般运作起来:光为秘书长,负责外联及欧美部分事项;我任会长,负责内部管理和排行榜期刊编撰印发及港台部分事项;孟寒为音像制品管理员,负责会内音像制品增添、拷贝、出借、管理;雪莉因为会用打字机,成了会里的秘书,负责会刊资料等文书打印;神秘的琳达是财务兼后勤,会里的收支账目和联系组织活动和后勤事项……
此外每个“部门”还有配有干事,以将各类事项落实到最后一步。
医院的事给了我一个启发,我们可以抓住机遇将歌迷会扩大化,走出湖畔,走向社会,在杭州城的音乐传播史上留下一笔。
我和光说了想法,他也早有此意。但他认为这么搞就必须使歌迷会合法化,这也是歌迷会长久生存的必经之路,他会去相关部门咨询。在此同时,吸收社会上的人员,让更出色的新鲜血液补充进来很有必要。目前单位里的人员音乐水准还是比较狭窄,只停留在港台层面。
“我们要两只脚一起走。”光说:“一方面我去相关部门咨询,可以的话报备审批;另一方面,开放招收单位以外的人员入会。”
“具体怎么操作。”我问:“去贴传单吗?”
“不用。”光的口气很坚决,好像已是成竹在胸。镜片后的眼神又流露出熟悉的智慧……或是狡黠?“歌迷来信。”他平静地说。
“啊!”傻傻的我只能用一声惊叹来表示对光的崇拜之心。
“明天开始我每天下班会去电台帮忙处理听众来信,从中找些本市的、对音乐有想法、有潜力的来信留下地址,再与他们单独联系。如果顺利,歌迷会规模和素质会上一个台阶。”
“有来信作为判断,可以直接找到优秀的人,太妙了!”我信心百倍。
无论何时何地,光都会给你沉着冷静。虽然光不是大帅哥,甚至廋得有些弱不禁风,但他让你踏实和安全感——我不由佩服琳达的眼光。